3.1 分页存储相关概念

1、数据结构——页表

为了能知道进程的每个页面在内存中存放的位置,操作系统要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页表。

  • 一个进程对应一张页表

  • 页表通常存在PCB中,使用专门的页表基址寄存器存放

  • 进程的每个页面对应一个页表项

  • 每个页表项由页号块号组成

  • 页表记录进程页面和实际存放的页框之间的映射关系

每一个页表项中,块号占上述空间,页号不占存储空间(页表项是连续存放的,只要知道起始地址,即可推算出某个块的地址)

2、逻辑地址的转换

虽然进程的各个页是离散存放的,但是页面的内部是连续的。

要访问逻辑地址A,步骤一般如下:

  1. 确定逻辑地址A对应的页号P(页号P = 逻辑地址 / 页面长度)

  2. 找到P号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(P号页框的起始地址 = P * 页框大小)

  3. 确定逻辑地址A的页内偏移量(页内偏移量 = 逻辑地址 % 页面长度)

则,逻辑地址A对应的物理地址=P号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+页内偏移量。

  • 如果每个页面大小为 2K2^{K}B,用二进制数表示逻辑地址,则末尾K位即为页内偏移量,其余部分就是页号。

  • 如果页面大小是2的整数次幂,则直接将页框的起始地址和页内偏移量拼接,即可得到对应的物理地址。

如果有K位表示页内偏移量,则说明该系统中一个页面的大小是 2K2^{K} 个内存单元

如果有M位表示页号,则说明在该系统中,一个进程最多允许有 2M2^{M} 个页面

3、基本地址变换机构

基本地址变换机构可以借助进程的页表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。

通常会在系统中设置一个页表寄存器(PTR),存放页表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F页表长度M。 进程未执行时,页表的始址和页表长度放在**进程控制块(PCB)**中,当进程被调度时,操作系统内核会把它们放到页表寄存器中。

根据逻辑地址访问内存单元的流程:

  1. 根据逻辑地址计算出页号、页内偏移量

  2. 判断页号是否越界(页号应当小于页表长度)

  3. 查询页表,找到页号对应的页表项,确定页面的内存块号

  4. 用内存块号和页内偏移量得到物理地址

  5. 根据物理地址访问内存单元

页表长度:这个页表中总共有几个页表项,即总共有几个页;

页表项长度:每个页表项占多大的存储空间;

页面大小:一个页面占多大的存储空间

**页式管理中地址是一维的。**在分页存储管理(页式管理)的系统中,只要确定了每个页面的大小,逻辑地址结构就确定了。只需要给出逻辑地址,计算机就可以得出页号、页内偏移量。

4、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

快表,又称联想寄存器(TLB,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),是一种访问速度比内存快很多高速缓存(TLB不是内存),用来存放最近访问的页表项的副本,可以加速地址变换的速度。

与此对应,内存中的页表常称为慢表

  • 每一次切换进程时处理机会清空快表

  • 在检查完页号是否越界后会尝试访问快表中的副本,若命中,则直接得到内存块号

  • 否则,正常查询,并在找到页表项之后将其存入快表

  • 快表少了一次内存访问

5、两级页表

单级页表的问题:

  1. 页表必须连续存放,因此当页表很大时,需要占用很多个连续的页框

  2. 没有必要让整个页表常驻内存,因为进程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只需要访问某几个特定的页面(局部性原理)

通过将页表进行分组,例如使得每一组恰好装入一个内存块,并对这些分组后的页表再建立一个页表用于查询。分别称为一级页表(页目录表\顶级页表\外层页表)、二级页表、三级页表等。

当快表不存在时,页表级数越多、访存次数越大。

最后更新于
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