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6 局域网

3.6.1 局域网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

1、决定局域网的主要要素

  • 网络拓扑

  • 传输介质

  •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

2、局域网拓扑结构

  • 星型拓扑

    • 便于搭建

    • 单点故障

  • 总线型拓扑

  • 环形拓扑

    • 不便于扩充、单点故障

  • 树形拓扑

    • 易于拓展

3、局域网传输介质

  • 有线局域网

    • 双绞线

    • 同轴电缆

    • 光纤

  • 无线局域网

    • 电磁波

4、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

  • CSMA/CD:用于总线型、树形局域网

  • 令牌总线:用于总线型、树形局域网

    • 将一条总线上的设备编成一个逻辑环,顺序使用总线资源

  • 令牌环:用于环形局域网

5、局域网的分类

  • 以太网

    • 结构:逻辑拓扑为总线型,物理拓扑为星型或拓展星型

    • 使用CSMA/CD

    • 标准为IEEE 802.3标准

  • 令牌环网:不用了

    • 采用IEEE 802.5标准

  • FDDI:光纤分布式数字接口

    • 逻辑拓扑为环形拓扑结构,物理拓扑为双环形拓扑结构

    • 采用IEEE 802.8标准

  • WLAN:无线局域网

    • 采用IEEE 802.11标准

3.6.2 以太网与IEEE 802.3标准

1、MAC子层和LLC子层

将数据链路层分为了两个子层

  • LLC子层:逻辑链路控制子层,为网络层提供服务

    • 无确认无连接、 面向连接、带确认无连接

    • 高速传送

    • 差错控制

    • 给帧加序号

  • MAC子层:介质访问控制子层

    • 数据帧的封装/卸装

    • 帧的寻址和识别

    • 帧的接收与发送

    • 竞争处理

    • 比特差错检测

2、以太网概述

以太网的两个标准

  • DIX Ethernet V2

  • IEEE 802.3

以太网使用CSMA/CD技术,提供无连接、不可靠的连接服务。

以太网的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

传输介质发展历程:

  • 粗同轴电缆

  • 细同轴电缆

  • 双绞线+集线器

拓扑结构:

  • 逻辑上

    • 总线型

  • 物理上

    • 星型

3、以太网MAC帧

  • 前导码:不属于MAC帧,用于标识MAC开始

  • MAC帧

    • 目的地址、源地址:均为MAC地址,用6个十六进制数表示的48位二进制数

    • 类型:表示数据使用何种协议

    • 数据:46~1500字节大小

      • 46字节:以太网中的最小帧长为64B,64-(6+6+2+4)=46

      • 1500字节:规定的最大帧长

    • FCS:CRC循环冗余校验使用

4、高速以太网

(1)100BASE-T以太网

  • 传输介质:(屏蔽)双绞线

  • 编码:曼彻斯特编码

  • 拓扑结构

    • 逻辑:总线型

    • 物理:星型

  • 介质访问控制:CSMA/CD

  • 通信方式:全双工、半双工

  • 传输速率:100Mb/s的信号

(2)吉比特以太网

  • 传输介质:光纤、双绞线(5类线)

  • 传输速率:1Gb/s

  • 通信方式:全双工、半双工

(3)10吉比特以太网

  • 传输介质:光纤

  • 传输速率:10Gb/s

  • 通信方式:全双工

5、以太网卡

  • 网卡实现的功能主要位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

  • 每个网卡之间使用曼彻斯特机制来进行同步

  • 以太网卡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代码,称为介质访问控制(MAC)地址

3.6.3 IEEE 802.11与无线局域网

1、802.11 MAC帧头格式

  • RA:接收端所连接AP的MAC地址

  • TA:发送端所连接AP的MAC地址

  • DA:接收端的MAC地址

  • SA:发送端的MAC地址

不同的MAC帧头格式

Add1
Add2
Add3
Add4
From DS
To DS

IBSS

DA

SA

BSSID

-

0

0

To AP

AP的地址

源地址

目的地址

-

0

1

From AP

目的地址

AP的地址

源地址

-

1

0

WDS

下一条地址

上一跳地址

目的地址

源地址

1

1

2、IEEE 802.11标准

  • 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

    • 每台设备通过AP组成一个基本服务集(BSS)

    • AP之间通过主干分配系统(DS)相连接,构成扩展服务集(ESS)

  • 无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

    • 设备之间自由组网,保持在一个网段内,没有AP等设备

3.6.4 VLAN

1、传统局域网的缺陷

  • 缺乏流量隔离:广播流量会跨越整个机构网络(ARP、RIP、DHCP协议)

  • 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共享一个局域网,对安全不利

2、VLAN

  • 将局域网内的设备划分成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的技术

  • VLAN是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的,因此节点的位置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

  • 每个VLAN是一个单独的广播域/不同的子网

  • 实现

    • 基于接口:交换机中除了转发表,还存在一张VLAN表,记录了各个端口号和它对应的VLAN号

    • 基于MAC地址:VALN表中记录的是各个MAC地址和它对应的VLAN号

    • 基于IP地址:可以进行跨路由器扩展

  • VLAN之间的通信:将帧上附加相应的VLAN标签

  • 优点

    • 有效的共享资源

    • 优化管理

    • 提高了安全性

3、IEEE 802.1Q帧

  • VLAN标记共4个字节

    • 前两个字节表明这是一个IEEE802.1Q帧

    • 之后4位无用

    • 后12位是VLAN标识符VID

  • 802.1Q帧是由交换机处理的,主机和交换机间交换的就是普通的MAC帧

最后更新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