📒
考研计算机组成原理笔记
  • 408机组考察范围
  •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
    • 1.1 计算机发展历程
    • 1.2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
    • 1.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
  • 第二章 数据的表示和运算
    • 2.1 数制与编码
    • 2.2 定点数的表示与运算
    • 2.3 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
    • 2.4 算数逻辑单元(ALU)
  • 第三章 存储系统
    • 3.1 存储器概述
    • 3.3 半导体随机存储器
    • 3.4 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
    • 3.5 双端口RAM和多模块存储器
    • 3.6 高速缓冲存储器
    • 3.7 虚拟存储器
  • 第四章 指令系统
    • 4.1 指令格式
    • 4.2 指令的寻址方式
    • 4.3 CISC和RISC
    • 4.4 程序的机器级代码
  • 第五章 中央处理器
    • 5.1 CPU的基本功能和结构
    • 5.2 指令执行过程
    • 5.3 数据通路的功能和基本结构
    • 5.4 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
    • 5.5 指令流水线
    • 5.6 多处理器
  • 第六章 总线
    • 6.1 总线概述
    • 6.2 总线仲裁
    • 6.3 总线操作和定时
    • 6.4 总线标准
  • 第七章 I/O系统
    • 7.1 I/O系统的基本概述
    • 7.2 外部设备
    • 7.3 I/O接口
    • 7.4 I/O方式
由 GitBook 提供支持
在本页
  • 3.3.1 SRAM和DRAM
  • 1、半导体存储芯片的结构
  • 2、SRAM和DRAM的区别
  • 3、DRAM的刷新
  • 4、RAM的读写周期
  • 5、地址复用技术
  • 3.3.2 只读存储器(ROM)
  • 1、ROM的特点
  • 2、ROM的分类

这有帮助吗?

  1. 第三章 存储系统

3.3 半导体随机存储器

上一页3.1 存储器概述下一页3.4 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

最后更新于2年前

这有帮助吗?

3.3.1 SRAM和DRAM

1、半导体存储芯片的结构

  • 存储矩阵:由大量相同的位存储单元阵列构成

  • 译码驱动:将来自地址总线的地址信号翻译成对应存储单元的选通信号, 该信号在读写电路的配合下完成对被选中单元的读/写操作

  • 读写电路:包括读出放大器和写入电路,用来完成读/写操作

  • 地址线:决定CPU访问存储矩阵的哪里,单向输入,位数取决于芯片的容量

  • 数据线:进行数据的读写,双向读写,位数取决于芯片能够读/写的位数

  • 片选线:用于确定哪一个存储芯片被选中,可以表示为

  • 读写控制线:可以有一根,也可以有两根

    • 一根

    • 两根

芯片的容量由地址线和数据线一起决定:

2、SRAM和DRAM的区别

特点
SRAM
DRAM

存储信息(0、1)

触发器(双稳态)

电容(充放电)

破坏性读出

非

是

需要刷新

不要

需要(电容上的

电荷只能维持2ms)

送行列地址

(行地址,列地址)

同时传送

分两次送

运行速度

块

慢

集成度

低

高

发热量

大

小

存储成本

高

低

3、DRAM的刷新

1)刷新的频率:

一般为2ms

2)每次刷新多少存储单元:

以行为单位,一次刷新一行

使用行列地址的目的:减少选通线

3)如何刷新

通过硬件支持,读出一行的信息后重新写入,占用1个读/写周期

4)何时刷新

假设DRAM内部结构排列成 128X128 的形式,读/写周期0.5μs

  • 分散刷新

    • 每读写一次就刷新该行

    • 前0.5μs用于读写、后0.5μs用于刷新

    • 系统的存取周期变为1μs

  • 集中刷新

    • 2ms内集中安排时间刷新

    • 例如最后128个周期(64μs)全部用于刷新128行

    • 用于刷新的存储周期内无法访问存储器,称为访存死区

  • 异步刷新

    • 将128次刷新平均分布在2ms内

    • 每15.6μs会有一个0.5μs的死时间

4、RAM的读写周期

SRAM的读周期

  • 数据全部读出之后,在外部总线上稳定的出现,片选信号失效

  • 用一根读写控制线时,WE全程保持高电平

SRAM的写周期

过程原理与读类似,等待信号稳定。

5、地址复用技术

DRAM芯片容量较大,通常采用地址复用技术,即行地址和列地址分两次用同样的地址线输入

  • 地址线数量变为一半

  • 选通线变为行选通和列选通线共计两根

3.3.2 只读存储器(ROM)

1、ROM的特点

  • 断电不丢失信息

  • 只读

2、ROM的分类

  • 掩膜式只读存储器(MROM)

    • 出厂时写入

  • 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(PROM)

    • 通过专门设备一次性写入

  • 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(EPROM)

    • 修改次数有限

    • 写入时间很长

  • 闪速存储器(Flash Memory)

    • 如U盘

  • 固态硬盘(Solid State Drives)

    • 控制端元+闪存芯片

CS‾\overline{\text C \text S}CS:芯片选择,低电平有效

CE‾\overline{\text C \text E}CE:芯片使能,低电平有效

WE‾\overline{\text W \text E}WE:低电平写有效,高电平读有效

OW‾\overline{\text O \text W}OW:允许读,低电平有效

WE‾\overline{\text W \text E}WE:允许写,低电平有效

芯片的容量=2地址线根数×数据线根数芯片的容量 = 2^{地址线根数} \times 数据线根数芯片的容量=2地址线根数×数据线根数

tCOt_{CO}tCO​之前:等待地址线稳定

tCOt_{CO}tCO​:片选保持时间

tAt_{A}tA​:读出时间

tRCt_{RC}tRC​:读周期